提問:請問家裡有喪事,遇到「婚喪喜慶」怎麼辦,可以參加嗎?
關聖帝君訓示:應視對方是否禁忌與避諱而定。但考量一般大眾印象,建議可透過「禮到人不到」的方式表達心意。
所謂的「喪事」期間,就是一般稱為「帶孝」的時間,而這個期間的時間點在古例上稱做「三年守孝」,也就是三年之間;但近代以來,隨著時代變遷,已經把三年期間改為「一年」,也就是在喪事法事時「作對年兼三年圓滿」這個概念,意即做一年法事時把需要三年的時間點縮短為一年就圓滿了,所以現在一般俗例都是以「一年為期」,這一年期間就叫「守孝」、「帶孝」、「戴孝」或一般有人通俗稱「不清淨」、「不方便」。
其實真正的道理不論是「喪事期間」或喪事後的「守孝、帶孝、戴孝」期間都是孝的表現,可堪稱真正的「孝子」期間,而對孝子的孝行,本應是天地同敬同憫的,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孝子是要更尊敬更要為他加油鼓勵的,而不是反而要避他嫌棄他的。
但是,過去一般民間習俗,尤其是鄉野傳奇、民間傳說,總是把人往生後的喪事加以編撰的「光怪陸離」,造成人們害怕死後的一切事情,包含「死人」、「亡魂」,甚至連帶往生者的家人與家屬家屬等等一切,都變成被嫌惡、被害怕之人。
所以,遇到親戚朋友如有「婚、喪、喜、慶」者,基本上都會對「喪事期間」或喪事後的「守孝、帶孝」的人事物有所忌諱,須知,這忌諱不是來自「喪事」本身會有怎樣的沖煞,或喪事後的「守孝、帶孝」會對婚、喪、喜、慶本身怎樣的不吉利或犯沖,而是人對「喪」這件事的不好認知、感覺與印象,使其認為「喪事期間」或喪事後的「守孝、帶孝」期間的人事物與「婚、喪、喜、慶」之間是禁忌與避諱的。
因此,關於「喪事期間」或喪事後的「守孝、帶孝」期間的人遇到「婚、喪、喜、慶」能否參加或避免出席一事,我們認為,從人的角度是要以尊重「婚、喪、喜、慶」的對方感覺為主,假使對方有禁忌與避諱,建議最好以「禮到而人不到」的方式表達心意,當然,有時候自己提出這樣的想法,並且透過充分溝通與說明防止對方誤會,相信也是尊重對方的一種「禮貌」。